2007年1月27日 星期六

柏油路


不曉得有多少人仔細看過柏油路?人們多半注意在一定高度以上的事物,鮮少關注最下層的東西。我們常注意頭、臉、身體的狀態,但是少注意我們的腳板。(像凱莉 · 布蘭蕭那樣對足下時尚狂熱的女士是例外)這也是為什麼小津安二郎那敏感但是簡單的創舉 ─ 離地一米高的鏡頭(據說是日本人坐在褟褟米上的視角)─ 會成為他的簽名式。

近20年來的學術界關注「空間」,全球化趨勢更讓人關注「流動空間」。城市的活力在於城際間的流動,更在於城市本身能有多大的流動效能。柏油路就是這依基本效能的基礎,在它之上,更好的道路設計,更高科技的號誌系統,更有效的交通政策,才能落實。

不過,還是少人去注意柏油路。

多數人可能以為柏油路就是把瀝青稍熱混合小碎石拌勻了,倒在開好的路上壓平就成了。沒那麼簡單!首先路面要先剷平到一定深度,再鋪上碎石子和卵石等不同的級配層,之後才能把一般看到的黑色柏油混合材料鋪上壓平。少了底層的結果,就會造成路面凹凸不平甚至坑洞,如果加上下雨積水,坑洞會越來越厲害,馬路就會開始「坑」車「坑」人。再嚴重的有時還會出像一個往下看深不見底大窟霳,如果不趕快放個指示牌或是在洞裡插上一支旗子,更慘的後果都可能發生。(馬路上有插著旗子的坑洞是我記憶中台灣常見的馬路景觀。)有趣的是我在台灣常見到工程單位為求快,就直接用碎石柏油來填馬路上的坑洞(當然不是要插旗子的那種「深坑」),結果是過不了多久坑洞又再現,而且有更糟的可能。政府的工程單位照說應該是最懂得鋪路修路的專家(是啊,還有誰呢?),可是他們有時為圖方便(也就是偷工啦!)所做的事,連許多不算內行的一般市民都知道有問題。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日本京都。在我住的旅館附近有一處坑洞,深度不深但面積也不算小。我一天早上出門,看見4-5個馬路工人在那兒工作,下午回旅館時,該路面已經補好,整整齊齊一塊約四尺見方。除了新柏油的顏色較深於原有的之外,新舊路面一般高,完全平整,幾乎看不出區別。他們的作法是把有坑洞的區域切開一個方形,向下挖到路的底面,再重新鋪上級配,夯實,然後才能鋪最上面的黑色表層。這種態度不只影響他們的公共設施,其實也影響他們的工業水準,然後再影響產業競爭力。

這些是我以前就知道的,現在要講一點小小的新發現。

住處的附近有一條路剛鋪上新柏油(英國人對到路工程算很講究的,沒到日本那麼一絲不苟,但比台灣好很多)。如果問柏油路面什麼顏色,絕大多數人會當然的回答黑色。剛鋪好的柏油路面的確是,碎石被壓的很密很整齊,顏色也黑的很均勻,就像一塊不太發亮的芝麻酥糖。可是 ─ 如果你住倫敦,別的地方我不敢說 ─ 使用過很久的柏油路面其實是像一塊切開的豬血粿,黑色的底面鑲嵌著一粒粒泛白的碎石。如過是下雨天,雨水洗過之後的石頭還會顯現出它們多彩的本色,濃的淡的綠的紅的黃的,印像中見過的石頭顏色似乎都可以在這樣的老柏油路上看到(當然別太指望想看到大理石的斑紋)。被車輪胎打磨了無數次的柏油路面,已經不像是我們所認知的柏油,反而像是斑斕的磨石子或洗石子,那種你會用在你家客廳和門面的材料。

照片是我在 Portobello Road 拍到的柏油路面,那是2004年,那天我去看 Notting Hill Carnival。那裡的柏油路很像當地的嘉年華會,是不太多彩的倫敦裡的一個多彩的面貌。也像 Portobello Market 裡的古董,要經過時間的琢磨,才能出現動人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