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小津的日本空間


小津安二郎可能是最瞭解日本空間的導演(我本更嚴謹地加「之一」,可是我還沒發現比他更好的例子)。幾年前看他的片子「麥秋」(Early Summer),很驚訝地發現,日本獨特的室內空間在他的鏡頭下呈現幾種「新的特性」,也許很多日本人已經發現,但也可能是小津的新洞見,進而表現在電影畫面裡。憑著這點,我對小津的尊敬可能大大勝過黑澤明。

首先是日本的室內空間猶如劇場。日本的室內空間是以拉門(障子 shoji)來作分隔並界定空間。以往對於拉門,只注意到它在空間分隔上的彈性,可以創造出多層次且富於變化的平面。一個空間可以用拉門與另一個房間或走道完全區隔;也可以拉開拉門,讓原本分隔的的空間合而為一。加上材質,地板高低,天花高度,使空間仍然富有隱藏的層次。拉門本身也可用設計完全隱藏,也可以卸下,成為全開;也能夠以特定的位置讓它半開。(我家的一部份就是用這種概念設計的。)

在「麥秋」裡,間宮一家人坐著吃飯。紀子從「居之間」後的走道進來,而畫面中呈現的是從拉門後面出來到客廳,就好像演員從布幕後出現來到台上一般。如果鏡頭放在近處的這一道拉門之外,則場景就更像舞台或劇場,有前後布幕的效果。如此看來,小津簽名式一般的離地一米高的鏡頭高度,其實也是(舞台下)觀眾的視線高度。小津的日本室內空間畫面其實是劇場/舞台的再現。

另一個是類似的效果,但空間的焦點不在客廳,而是在走道上。一個是連結廚房客廳的走道,中間還隱藏了一個「任意門」--- 一個上二樓的樓梯入口。演員在導演的固定鏡頭下,在這裡任意穿梭自如,像變魔術一樣一下子出現,一下子消失。(小孩子的書房也出現同樣的效果。)另一個是旅館/餐廳的二樓,縱向的動線和橫向的動線交錯出現,也造成一種空間上的魔幻效果。

很難想像還有哪個導演能像小津,在平常的事物主軸,平緩的生活地景和平淡的日常對話中,呈現細膩的影像美學和戲劇張力。看來,就「空間」這一面向,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裡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等待發現。
──────────────────
後記:當我在看電影時有了這個發現時心裡很興奮,但是仍然會覺得會不會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感覺。之後讀到一本專論小津安二郎電影的書(看來是一個美國作者的博士論文),裡面就提到這個觀點,而且舉的例子也是「麥秋」這部片。只是場景是女主角的哥哥突然拉開拉門探出頭來問他太太關於他妹妹對相親對象的意向那一幕。看到時當下的感覺是驚喜興奮中帶著小失望:興奮的是我的發現終究有專家的研究來佐證;失望的是原來這早就有人發現並寫成論文了。不過總和起來,心裡的得意還是多一點。(2009.6.1)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不愛豪宅的土地公

這一陣子客居大溪,鄉間公寓面對一處風景優美的埤塘,背倚群山,三面環翠,不時還有白鷺遨翔。比較特別的一點是,中央有座人工小島,島上有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原來當初這裡是一片濕地,小土地公廟原本就在。後來濕地要開挖成大埤塘用來灌溉,這土地公廟的位置就位在規劃的埤塘裡。為此居民在別處特地建了一座華美的新廟,要請土地公搬過去住。可是就在要請過去的時候,卻無論如何都擲不出「杯」。最後只好順從祂老人家的意思,留祂在原地,在整個開挖出的大池子中央,留下一座湖心島和這座廟。

我認為這個土地公真是酷斃了。對啊,大廟又如何?祂就喜歡寧靜優美的山水。廟小沒關係,沒有太多人拜,沒有鼎盛的香火,也沒關係。我想這就是他要的享受。而那些「忙碌」的神明就真的快樂嗎?我想祂們其中很多是覺得對愚笨的人類有責任吧,才繼續待在被俗務包圍的所在。

其實,這座小廟仔細看還真的質樸可愛,就建築上來看並不差。廟前供的就是簡簡單單三瓶礦泉水,配合周邊的環境,單純、清淨,整個就是個福地。我真的認為這位福德正神十分有品味,坐擁好山好水不說,祂堅持的結果,對環境也是一大善舉。湖心島也造就了這座大池的特色,讓風景更好,也在自然中添了一點人文與歷史。土地公所在的島,更是水面中的視覺焦點,祂的決定不是很明智嗎?要是我是祂,我也不會想搬去那座很可能被蓋得華麗庸俗的新廟的。

我想能當神明的一定有善心善念,而且有高于凡人的智慧。別的神明也許未必喜歡住豪宅,祂們只是「接受」或「不忍拂逆」那些愚昧卻可憐的信眾的「好意」。因為既然花了金錢,人力,物力蓋好的廟,也就別浪費去住下了。我相信神明世界的榮耀應該不在華麗的殿堂和鼎盛的香火,拼命地蓋豪宅給祂們住未必真的能讓他們開心。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來自家附近的電波

以前年輕的時候,喜歡找自己喜歡的音樂聽。常常喜歡的冷門音樂廣播裡往往是沒有的。近來發現了廣播的好處,一來對音樂的接受度寬鬆許多,不再強求一定要聽什麼;二來自己忽略音樂市場已久,新東西都不知道,廣播正好提供資訊的不足。

我的車從新車到現在已經10年了,一直只是原車配來的音響,連CD都沒有,只有收音機和卡帶。卡帶自從有了CD之後都被收到倉庫裡了(每次要丟掉時,想到他們曾經陪我度過青春歲月,就丟不下手),所以開車時就都聽廣播。愛聽的頻道除了台北愛樂,就是警廣了。開車聽警廣的路況報導對路況的掌握以及躲開塞車路段滿有幫助。

最近我又發現了一個聽警廣的理由:那是來自家附近的電波。我家就住在警廣的附近,收音機裡聽到的警廣節目,都是從家附近那棟大樓上放送出來的。節目裡的人就在家的附近發聲。有了這樣的認識,聽起警廣就有了不一樣的感覺。一邊聽有時會在腦中浮現那一帶的街景,有時會想像主持人和播音員在播音室裡工作的情境。然後就很容易會想到家和家人,這樣就算一個人開車也不會太孤單無聊,行車也會更小心。而只要是在台灣,不管我走得怎麼遠,我都可以聽到來自家附近的聲音,好像是在一路守護著我。至於節目,那已經是次要的了。